会议专题

论灰色文献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的开发利用

1978年,英国学者率先提出了灰色文献的概念,他们将公共发行的文献定义为白色文献,不公开发行的秘密文献定义为黑色文献,而介于二者之间的被确定为灰色文献。日本学者花田岳美认为:灰色文献是指通过常规的出版物(图书或杂志)的流通途径无法得到,是要颇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文献资料。我国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王绍平等编著的《图书情报词典》(1990年版P294)中解释:“灰色文献是通过正常发售渠道难以获得的文献。”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一汉英文献信息词典》(1991年1月出版)中解释为“用访问、会议、报告、通信等非正式的科学交流手段提出,但尚未正式出版的文献”。台湾陈福荣主编的《信息、资讯技术词典》(台湾五洲出版社1937年版P272)解释为:“灰色文献常用来指‘半出版’的文献,即没有正式通报标价,但照样发行流通的文献,如研究所的报告,这样的文献通常特别难于获得。”尽管各家说法不尽一致,但基本可明确为:灰色文献就是一类不通过一般商品出版渠道发行,但又非秘密的较难于获取利用的文献。本文对灰色文献的类型、特点、作用及开发和利用进行了介绍。

灰色文献 高校图书馆 开发模式 资源利用

任淑敏 常立平 张建威

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

国内会议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年会

北京

中文

198-202

200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