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TIPSS分流道再狭窄机制的研究现状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性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腔积液、以及重度肝硬化肝移植术前等需对消化道出血作预防性治疗者。由于其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临床短期效果显著,自1982年Colapinto等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TIPSS发展很快,给社会和患者带来很大的益处。但TIPSS术后由于常发生分流道再狭窄或闭塞,其远期效果不佳,这使得TIPSS技术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 近来随着对TIPSS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分流道再狭窄的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迄今为止,TIPSS分流道再狭窄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当内支架被植入肝实质后,机体就会对内支架发生排异反应,并继发自身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在这两种作用强烈而持久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分流道再狭窄,不过这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根据分流道再狭窄发生的机理及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分流道再狭窄和中晚期分流道再狭窄两期。大致可分为早期分流道再狭窄和中晚期分流道再狭窄两期。其中早期分流道再狭窄发生在术后3月内,主要表现为分流道内血栓形成,病理结果显示主要是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积以及红细胞吸附等;中晚期分流道再狭窄发生在3个月后,尤其是6-12月,主要表现为分流道内假性内膜过度增生,根据病理表现又可分为早期假性内膜形成,以肉芽组织为主要成分,后期则由大量胶原基质以及增殖型平滑肌细胞等组成,其表面覆盖一层内皮细胞,其具体机制如下。本文对TIPSS分流道再狭窄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支架分流术 门静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 腹腔积液 分流道

曹广劭 王晓白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与血管科

国内会议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届放射学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299-301

2007-06-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