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海中部秋季垂直涡动混合特征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2000年秋季调查期间,在黄海冷水团中心位置(站位位置是34°30”N,123°06”E,水深79 m)的温度、盐度、海流等连续44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黄海中部秋季垂直涡动混合的特征。秋季黄海中部35~40 m水层维持了较强的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其流速剖面也呈典型的斜压潮流形态,流速在海表面、海底以及跃层都有较强的剪切。因此就有明显的湍流动能耗散。由此推出的密度扩散系数在近海底10 m内最大为5×10-4m2s-1.上、下混合层内均为10-5~10-4m2s-1,而跃层处密度扩散系数比混合层小2~3个量级,层化确实抑制了混合层之间的湍流混合。所有要素都呈现半日潮的变化规律,谱分析表明湍流动能耗散和密度扩散系数都有6小时左右的显著周期,说明浅海潮汐混合占主导地位,在涨急、落急时都有较强的混合,主要表现为高密水被卷挟进入上混合层。另外湍流动能耗散有50分钟的显著周期,这恰是该海域本征湍流混合时间。

垂直涡动 黄海中部 黄海生态系统 海洋动力学 生物资源利用 湍流动能耗 湍流混合时间

魏皓 田天 李庆吉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

国内会议

2003年中国物理海洋学进展与展望战略学术研讨会

山东青岛

中文

171-180

2003-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