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南海环流的动力过程对于季风及其转变的响应

通过利用一个单层/两层耦合模式来探讨南海冬季、夏季和夏季风向冬季风转变期间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揭示了的南海风生环流的特征模态,指出黑潮入侵的影响主要限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生环流,即:(1)冬季,由于东北季风的驱动,在南海南部形成一支强大向南流动的西边界流;该西边界流作逆时针方向流动而形成大气旋式环流,环流的东翼北向流的一部分分支受β效应和北康暗沙以南的陆架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导致在南沙海槽处形成一个反气旋涡,该涡发展壮大并向西移动乃至耗散于西边界,形成约50天的周期性过程,由此引起的波动主要以内Rossby波的形式向西传播及以内Kelvin波的形式沿东边界向北传播;(2)夏季,由于西南季风的驱动作用,在中南半岛沿岸形成一支北向的西边界流。它在12°~14°N附近离开岸线往东北方向流动;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而在西沙群岛的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3)夏季,由黑潮在南海北部所诱生的气旋涡成长、移动并脱离主体向中南半岛方向移动,也可以促使西沙群岛西南部气旋涡的形成;南海南部气旋式环流则可能与冬季在巴拉望岛以西及南沙海槽的反气旋涡的西移有关,然后由持续的夏季风驱动而加强。

数值模式 南海环流 动力过程 季风 气旋涡 周期波动

蔡树群 苏纪兰 龙小敏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LOPSO实验室,杭州 310012

国内会议

2003年中国物理海洋学进展与展望战略学术研讨会

山东青岛

中文

85-99

2003-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