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变化特征与机制
利用最新SODA资料研究了印度尼西亚贯通流(ITF)在不同深度以上海水体积和热量输运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结论如下:以ITF气候平均输运总量的80%为标准,ITF体积输运主要发生在560m以浅,热量输运则主要发生在240 m以浅。ITF的上层、海表到深层以及海表到海底的输运量具有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形式;ITF与Nino3区海温异常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但与ENSO事件并无很好的对应关系。采用Godfrey的绕岛环流理论和Wyrtki的大尺度压力梯度观点对ITF流量的变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利用绕岛环流理论研究发现ITF的输运量主要由在赤道纬度线和澳大利亚最南端纬度线上的纬向风应力积分决定,相位变化则主要取决于赤道的纬向风应力积分。利用绕岛环流获取的ITF与利用SODA流速场获得的ITF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气强迫是ITF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从Wyrtki大尺度压力梯度的观点出发,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袁高度和垂直积分海水压力场分布与ITF的流量变化相联系,发现以澳大利亚东边界靠近暖池的小区域和爪哇南端小区域为代表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大尺度压力梯度变化与ITF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变化均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尼西亚贯通流 年际变化 绕岛环流机制 大尺度压力梯度 海水体积 热量输运
孟祥凤 吴德星 胡瑞金 兰健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003
国内会议
山东青岛
中文
50-67
2003-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