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杭州地区O3:K6型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

目的:了解近年杭州地区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来源的食物中毒病人和散发腹泻病人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临床来源的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的O3:K?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分型(Ribotyping)、随机放大多态性DNA分析(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intergenic consensus PCR,ERIC-PCR)等. 结果: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本次调查的13起事件中的11起,为84.6%;另二起为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株,占15.4%;来见其他血清型.在散发腹泻病人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而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菌株分属7种O血清型,但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病人和散发腹泻病人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显示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 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问血清型分布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的、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优势流行.

副溶血弧菌 核糖分型 DNA分析 耐热直接溶血素

张蔚 潘劲草 孟冬梅 陈坤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6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国内会议

第二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学术会议

长春

中文

175-181

200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