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红山与良渚——考古学文化交流和凝聚的若干思考

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到世界屋脊的形成,位于欧亚非旧大陆东隅的东亚地区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可能当远古人类在这一地区顽强拼搏站住脚跟之后,这种地理因素使他们对四周的交往逐渐产生了制约作用。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考古事业的复苏发展,红山、良诸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立起各自的发展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地区的古文化体系;其二是史前玉器的确认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综合上述讨论,得出当我们从文化因素分离出观念形态载体这一层面以后,红山与良诸之间共同或相似的因素明显增多;这些共同因素的朦胧状态可能存在于定居和农业出现之前,并伴随着农业与定居明显得到加强和个性化发展;在复杂多变的交流、凝聚过程中,各项文化因素的形态与内涵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改造;而且这些变异后的新因素有时还会在异地相遇重逢。或许这就是在长江黄河这对双子河流域各支史前农业部族一统多元或多元一统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或侧面。

红山文化 考古学文化 良诸文化 史前玉器 定居农业 文化交流

牟永抗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赤峰

中文

216-224

2004-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