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山文化经济形态及其相关问题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铜石并用时代的一支颇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其主体分布范围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抵京津地区。经正式调查和发掘的红山文化主要遗址有:赤峰红山后和蜘蛛山、西水泉、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二道梁、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敖汉旗西台、喀左县东山嘴、阜新县胡头沟、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等。经14C测定,红山文化存续年代应在公元前4710~前2920年之间。由于红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性质各异,因而有学者将红山文化分为四个期别:一期以兴隆洼F133为代表,二期以兴隆洼F106为代表,三期以西水泉、蜘蛛山、红山后和二道梁遗址为代表,四期以牛河梁、东山嘴等遗址为代表。关于红山文化遗址和器物的概况和特征,学界介绍很多,不再重述。本文重点讨论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即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及其构成,分析其成因和价值。
红山文化 文化经济形态 考古学文化 遗址分布 社会经济活动
滕海键
赤峰学院历史系
国内会议
内蒙古赤峰
中文
182-188
2004-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