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晋、陕、蒙交界地带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晋、陕、蒙交界地带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的发展与湿位涡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当对流层低层MPV1负值层增厚,负值层达到500 hPa;MPV1负值增大,达到-4 PVU,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而暴雨前对流层中高层MPV1负值大幅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增值。暴雨是在对流层高层MPV1大负值向对流层中层发展,和对流层低层MPV1≤-1 PVU的对流不稳定层形成近距离叠置,且850 hPa暴雨区上游出现正MPV1,对下游负MPV1。形成夹挤抬升,是对流层低层MPVI负值中心移到暴雨区的过程中发生的。暴雨前,当对流层低层850 hPa有MPV2负值发展,即有暖湿不稳定气流发展,对流层中层有MPV2正值发展,对流层中低层形成很强的风速垂直切变,即形成很强的动力不稳定时,也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300hPa MPV2等值线密集区和850 hPaMPV2等值线密集区交叉叠置的区域是易产生大降水的区域。700hPa MPV2等值线密集区和MPV1≤-2 PVU强对流不稳定核心区的耦合区是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区和大降水产生区,可作为指示强降水落区的因子。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大暴雨过程 不稳定气流 降水落区

井喜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榆林 719000

国内会议

200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北京

中文

180-183

2004-03-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