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与趋同分析

利用Theil Entropy和Gini Coefficient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差异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之间,而同一地区内部省际之间的人均GDP的差异呈下降的趋势(林毅夫等,1998)。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解释:资本报酬具有递减的性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本投入比不发达地区大,其资本报酬的增长速度要小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资本报酬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在足够长的时期内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赶上发达地区。换言之,一个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与其人均GDP的起始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可能的现象叫做经济增长的趋同(convergence)。一些经济学家利用跨国或跨地区的数据,运用动态Panel Data模型来尝试验证是否存在经济增长率或收入水平的趋同。通过对OECD国家、美国国内各州、日本国内各县,以及欧洲一些地区的初始人均收入与随后的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检验,都发现有明显的趋同现象(Sala-i-Martin,1997)。本文力图用合理的模型与方法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差异与趋同的特征。

经济增长 地区性差异 统计分析

余华银 张焕明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学系

国内会议

第十二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

山东烟台

中文

773-781

2004-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