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应用
在评价事物的好坏时,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相对评价的方法,将评价对象与其他同类或竞争性事物进行比较,例如评价学生成绩使用排名制,评价企业绩效采用排行榜等。在经济领域中,相对绩效评价(RPE)有其特定含义、理论模型和使用条件。本文拟从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对相对绩效评价进行探讨。 相对绩效评价是代理模型下的一个较强结论,指对代理人的绩效评价基于其相对于可比对象的相对绩效进行。Holmstrom(1979)的模型提出了著名的信息条件(Informativeness Condition),为相对业绩指标的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Banker和Datar(1989)建立的双信号模型为用竞争对手业绩作为评价本企业管理者业绩的标尺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少研究者对相对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其在实务中实际得以运用的程度。对RPE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尽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RPE的使用并非零成本。 在中国大陆,RPE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一方面可以从理论建模角度,逐步放松与实际不符的假定,得出更接近现实从而对实践更有规范意义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证角度,检验RPE运用的程度、范围、影响因素及后果等。
绩效评价 企业管理 企业绩效
詹雷
清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系,邮编:430060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291-296
2004-06-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