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豆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单倍型多样性

本文对140份大豆材料的6个DNA片段成功地进行了序列分析,获得了总长3.5kbpDNA序列。在亚洲野生大豆、亚洲栽培大豆、美国原始大豆品种和美国推广大豆品种等4个大豆群体中分别发现了51、25、19和18个SNPs,SNPs频率(θ)分别为3.2、1.6、1.5和1.4SNPs/kbp,其中亚洲野生大豆的SNPs频率约是各种栽培大豆的2倍。在亚洲野生大豆、亚洲栽培大豆、美国原始大豆品种和美国推广大豆品种等4个大豆群体中分别发现了50、23、17和1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s)分别为0.615、0.582、0.493和0.498,其中亚洲野生大豆单倍型多样性最大,亚洲栽培大豆次之,美国原始品种和美国推广品种最小。比较SNPs和单倍型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间的分布情况,发现在大豆栽培驯化过程中有大量SNPs和单倍型丢失,丢失的SNPs和单倍型主要是稀有的,也有普通的。我们认为在大豆栽培驯化过程中遗传变异逐渐丢失,遗传多样性逐渐变小,这种遗传结构的变化与遗传漂变和选择等因素有关。表明在大豆栽培驯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

大豆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多样性 遗传结构

朱友林 杨桂玲 江玉梅 方旭前 余潮 薛喜文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内会议

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学术年会

南昌

中文

334-337

2004-10-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