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电针镇痛模型的建立及电针镇痛机制的研究
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鼠的电针镇痛特性,并应用受体拮抗剂和脑室抗体微量注射等药理学方法对小鼠电针镇痛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如下:①DBA/2小鼠的2Hz及100Hz电针镇痛效果优于C57BL/6J,BALB/c,ICR,LACA和NIH品系小鼠;②当电针的强度在0.5到2.0mA时,针刺镇痛效果随针刺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是当强度达到2.0mA到3.0mA时,针刺效果并不进一步随之增强;③纳络酮1.0 mg·kg-1可以阻断2 Hz(2.0mA)EA的镇痛作用,但需要达到25.0 mg·kg-1才能阻断100 Hz同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④脑室注射μ选择性受体拮抗剂CTOP可剂量依赖地(50,100ng)阻断小鼠2Hz电针镇痛,而对100Hz电针无影响;⑤脑室注射内吗啡肽-1(EM1)抗体(1:1,1:10)或内吗啡肽-2(EM2)抗体(1:1)可阻断小鼠2Hz电针镇痛,而对100Hz电针无影响;⑥脑室注射痛稳素(0.5,5.0 and 50.0 ng)不影响基础热潜伏期,但是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加强电针的镇痛效果,在5.0 ng时加强电针镇痛效果最强.痛稳素(5.0 ng)能够部分翻转对电针的慢性耐受。以上结果提示:①小鼠电针镇痛存在品系(遗传背景)差异;②小鼠的2Hz电针镇痛是由μ阿片受体介导;③在脑水平,小鼠的2Hz电针镇痛可能通过释放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来实现的;④脑中的痛稳素在电针镇痛中和电针耐受中可能起作用。
电针 镇痛模型 镇痛机制
黄诚 万有 王韵 韩济生
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256-262
2004-10-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