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干扰素研究进展——50年回顾

20世纪初,病毒学家发现了病毒间存在着干扰现象。1957年Issacs和Lindermann用灭活的流感病毒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一起培养,产生了一种,该物质作用于其他鸡胚绒毛尿囊膜后,可以抑制后续活病毒繁殖的可溶性物质并将之命名为干扰素(IFN)。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将干扰素定义为: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除两栖类外的大多数脊椎动物受病毒感染后均可产生这类抗病毒物质,在植物中也存在有类似的蛋白被称为植物干扰素。本文介绍了干扰素的分类及IFN的诱生,对干扰素受体与信号传导过程进行了分析,简述了信号的负调节及病毒抵抗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最后就IFN的生物学活性及干扰素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论述。

干扰素 广谱抗病毒功能 基因调控 干扰素受体 信号传导 生物学活性

潘卫 焦炳华 范中善 杜平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国内会议

第16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

吉林省吉林市

中文

28-36

2008-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