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6省、45a(1961~2005a)和8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温度气象数据,提取了日最高温度≥35℃的连续持续日数,以最高温度连续持续3~5天、5~8天及8天以上为热害等级界限,定义了高温热害轻(L(1))、中(L(2))、重(L(3))三种热害发生等级;采用Marr小波分别分析了45a来L(1)、L(2)、L(3)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各站不同热害等级发生次数,结合各站点经纬度,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并分析了L(1)、L(2)、L(3)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高温热害的时间分布研究,发现在大于16a时间尺度上,各等级高温热害均处于偏多期,在8a时间尺度上,45a内呈现偏多-偏少-偏多的周期变化,在4a时间尺度上,71年之前及2000年之后处于高发时段,在70~90年代处于偏多偏少的动荡期.由这些趋势分析,2005年后的6-8a各等级高温热害仍将偏多发生.在对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后发现,长江中下游各地均有程度不同的高温热害发生,但各地之间发生等级及各等级发生频率存在较大差异.受高温热害影响较小的为江苏全省及安徽省的局部地区,这些区域的高温热害发生程度低,频率也低;受高温热害影响最大的是江西及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高温热害具有程度高,频率也高的双高特点.

高温热害 空间分布 水稻

刘伟昌 张雪芬 余卫东 杜子璇 刘忠阳 黄晚华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03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北京,100081 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沙 410007

国内会议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桂林

中文

35-39

2008-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