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刺法”的现实意义

五刺法是《内经》刺法中的一类,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等5种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官针》有:“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脉肉筋骨,五脏在中,故取之外合而应于五脏也。”这种从五脏与五体(皮、脉、肉、筋、骨)的对应关系出发而创立的5种刺法,也被称为五脏刺。研究“五刺法”的内容可以发现,根据疾病的脏腑辨证结果,选择与相应脏腑对应的深浅不同的组织结构部位(皮、脉、肉、筋、骨)针刺是“五刺法”的核心内容。 《内经》“五刺法”就是从五脏相对应的五体客观上存在着深浅部位不同着眼,本文深入分析了针刺皮、脉、肉、筋、骨等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可以影响与之相对的不同脏腑,指出当不同的脏腑受病时则应选择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针刺。
《黄帝内经》 五刺法 脏腑辨证 组织结构 针刺疗法
魏连海 王卫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 天津 300193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87-88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