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发酵对白芍HPLC指纹图谱及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白芍被13种药用真菌发酵后,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含量变化及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方法将白芍作为”药性基质”,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运用双向发酵技术,使其被灵芝、红栓等13种药用真菌发酵,产生药材的”药性菌质”,并以白芍中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为分析对象,采用RP-HPLC法对”药性菌质”和生药材中所含的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进行含量测定,比较其含量的变化及指纹图谱的差异.结果 13种真菌在白芍基质上的发酵情况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大多数的菌株在白芍基质上的适应性良好,菌丝体生长旺盛,如代号为S1、S4、S6、S7、S8等真菌.发酵之后的白芍中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含量与生药材比较都有明显的降低。根据液相数据显示,S2、S3、S4、S10、S11等几个菌株的药性菌质中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的含量下降尤其明显,S2、S3、S8、S9、S10等菌株发酵后有新的成分出现.结论双向发酵后”药性菌质”中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含量都明显降低了,且有未知的成分出现,提示双向发酵是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运用的有益尝试.
白芍 芍药苷 芍药内酯苷 生物转化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王身艳 陈建伟 张蔚学 蒋亚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29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125-131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