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棉花黄萎病菌的休眠结构及变异体的初步研究

关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生理型及致病力分化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工作,均认为在不同生态和培养条件下,病菌的形态、性状和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有人认为,在同一块棉田生态系统内,黄萎病菌存在致病力的差异是一个混合基因型的病原群体。Tolmsoff在美国得州北部个别地块发现存在多达6个不同类型,从同一植株上分离到多达3个不同类型,有些与实验室得到的变异体是相同的。王清和于1978年在山东省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鉴定中,也从同一病株上分离出不同的生理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单孢菌系。他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来源不同的两个生理型混合侵染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病菌变异性造成。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这种现象都归因于黄萎病菌的变异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病菌通过菌丝联接或准性生殖等途径产生了变异体。在长江中游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为害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每年的7、8月份,当旬温超过28℃时,受侵染的植株会出现隐症现象,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此后随温度的回落,受害植株又重新表现出发病症状。那么,在隐症期间,黄萎病菌在棉株组织内究竟以何种休眠结构存在?至9月中旬棉株显症后,其又是如何恢复增殖的?这期间是否产生了变异?变异体的结构如何等等。至今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有必要对该生态系中黄萎病菌的休眠现象及其结构和变异体发生的状况进行研究。为此,笔者按不同时期对该地区棉花黄萎病进行了采样和分离培养研究,以期为查明强毒力菌系的分布和发生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黄萎病菌 休眠结构 变异体 致病力 病原群体

万鹏 孔令甲 金利容 喻大昭 黄民松 黄薇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武汉 430064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广州

中文

42-46

2008-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