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区稻田福寿螺发生分布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是近年来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危险性有害生物,成为为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恶性水生动物,2003年被国家环保局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为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福寿螺作为新引进的食用动物被传入本地,由于人们对该螺的为害性缺乏认识,管理不善,福寿螺成、幼螺流散进入农田、沟渠、水塘、江河等处,并通过发达的河网系统迅速扩散蔓延,经过多年的繁殖积累,福寿螺已在某县平原地区稻田严重发生。为了摸清福寿螺在浙南地区山区稻田的发生情况,为有效控制该螺的扩散蔓延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7年在浙江省苍南县(地处东经120°07”―12°07”,北纬27°09”-27°36”)对山区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分布进行了调查,本文现将结果进行了讨论:1、福寿螺一旦在某地定殖,就会迅速扩散蔓延,难于根除。仅就山区而言,加强宣传和检疫,防止福寿螺因人为因素传播,是阻止该螺向新区扩散的重要关键。2、福寿螺防治措施很多,但通过调节田间水层高低来控制该螺的发生为害,简便、安全、无污染,而且成本低、效果好。3、通过调整水稻播栽期,选择福寿螺成螺发生高峰前移栽,避开成螺为害高峰,减轻其对秧苗的危害。
福寿螺 发生为害特点 稻田虫害 田间分布 防治措施
符明龙 谢淑玲 陈辉珍 王云仙 苏中川
浙江省苍南县植保站,苍南 325800 浙江省苍南县植检站,苍南 325800
国内会议
2008年浙江省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杭州
中文
185-188
2008-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