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水培养条件下水稻土对化肥氮的固持及氮的残留形态
以洞庭湖平原两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土壤微生物和黏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而固定态铵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较小,但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BN以原有SMBN为主,标记底物BN的比率红黄泥为0.3%~6.7%,紫潮泥为1.0%~3.5%.微生物同化的标记底物硫铵氮,红黄泥为0.2%~20.6%,紫潮泥为2.9%~15.9%,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强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红黄泥黏土矿物固定的标记底物氮最高为10.6%,紫潮泥30.0%.微生物同化的氮和晶格固定的氮在试验期间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底物硫铵氮的残留率均大于30%,其中,紫潮泥残留量和残留率稍大,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化肥氮的残留率。红黄泥底物氮的残留以有机氮为主,达72%以上,其次为矿质氮,占15.2%~18.9%,固定态铵占7.2%~8.8%;紫潮泥残留的有机氮稍小,占44.0%~53.2%,其次为固定态铵,占35.2%~37.5%,矿质氮占11.6%~18.6%. 研究表明土壤对外源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微生物和黏土矿物固定的氮在试验期间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微生物同化固持的标记底物氮最高可达15.9%~20.6%,黏土矿物固定的化肥氮最高可达10.6%~30.0%.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有机氮形态的残留率,降低了无机氮形态(固定态铵和矿质氮)的残留.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水稻土 淹水培养
彭佩钦 仇少君 刘强 吴金水 侯红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长沙 410128;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试验室 长沙 410125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试验室 长沙 410125;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长沙 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长沙 410128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试验室 长沙 41012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长沙 410128
国内会议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29-138
2008-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