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可说”与“道不离言”:中古语言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发展的佛禅理路
中古作为语言文学观及审美意识发展的自觉时期已为学界共识,从文学艺术现象及文论具体问题入手进行考察是其惯常方式.然而作为中古时期哲学背景组成之一,佛教与文学及审美意识发展之关系却尚待发掘,佛教受容理应成为考查中古语言文学观和审美意识发展的又一崭新理路.佛经翻译和佛经受容是切入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且按所依哲学资源不同,佛教的中古受容可分为“以经传理佛”、“格义佛教”以及“以玄释般若”三个阶段,其各自语言文学观的联系反映了三者间的相互发明.般若佛教作为新变因素对此期语言文学观念及审美意识的发展影响深远,“般若空观”的渗入使中古审美经验进入“直观”阶段.
中古时期 语言文学观 审美意识 般若佛教 道不可说 道不离言
孙旭辉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杭州,310028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3-92
2007-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