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中的社会学视角——以十七年文学中身体与伦理的博奕为考察对象
就社会学层面而言,身体包含着个体拥有的外在服饰礼仪、依托的肉体和内在的精神主体三个层面,伦理包含民间伦理、道德伦理、革命伦理三个维度,两者之间相互博奕、互动、整合.于是,分别抑制了各自话语维度的革命伦理和身体的精神主体作为”宏大叙事”的主流,在党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引导下从复杂的博奕杂糅成单一的共谋同构.这种身体与伦理纠缠迎拒的社会学状态也呈现在十七年文学之中,产生了天使献身型、妖魔纵欲型和日常欲望追求型三种人物形象/身体写作维度,前两种是作家服从革命伦理规范而创作被抽空的无灵魂主体的正、反典型,后一种则是作为生活在日常世俗世界中的作家在外宇宙的革命伦理的缝隙中渗透进个人经验,从而使民间伦理无意识流诸在笔端而塑造出的具有真实生活逻辑和个体欲望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社会文化之于人物主体性的镜像隐喻.这种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阐释十七年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会学 十七年文学 话语维度 写作维度 社会文化 镜像隐喻
龚奎林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34-143
2007-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