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与比德:儒家山水审美意识的分化——兼论东方的诗性智慧形态

发端于孔子的儒家山水审美意识,在经过孟子与荀子的阐释之后发生了历史性的分流.前者注重自然景物中所蕴含的哲理,用以我观物的方式将自然之“物”理与人类之“事”理贯通起来,并最终达到“理”本体,从而形成一种理性中含有感性的、独特的东方诗性思维,在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上沟通了人事与自然,为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作了一个完美的阐释;后者强调自然景物与道德品质的对应关系,用一种以物系我的方法将自然景物的品性与人类的道德品质做了定型化处理,从而形成一种感性中含有理性的审美文化心理,在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上融铸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
山水审美 审美意识 诗性智慧 诗性思维 道德品质 审美文化 文化心理
崔颖
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100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2-77
2007-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