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7日凌晨北京雷暴过程的加密观测资料融合分析
利用双星云顶亮温、地面自动站、Doppler雷达、Profile垂直风廓线、闪电定位和加密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9月7日凌晨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详细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分析,并讨论各种类型观测资料对北京强对流天气的表现和预报能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天气背景分析显示,本次强对流过程是在北京处于200 hPa急流轴右后部、850 hPa暖切变南侧的西南气流里和地面暖湿空气输送的有利形势下发展的;(2)1小时间隔的加密观测降水资料较好地反映出此次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演变特征;(3)双星云顶亮温资料分析显示,高原槽前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再发展是造成此次北京强降水的主要原因;(4)加密探空资料及时捕捉到强对流发生前北京整层大气的变化,不稳定能量的增加、自由对流高度的下降、低层暖湿空气的流入以及垂直风切变的存在都有利于对流的发展;(5)Doppler雷达回波显示本次过程中有3个产生闪电和强降水的主要对流系统活动,其中2个从河北移入北京地区经历发展、衰弱、消亡(或再发展)的过程,另一个直接在北部生成经历发展、合并、移出的过程;(6)统计分析闪电资料,表明本次雷暴以负闪为主,其时空活动与雷达回波强度有较好对应关系;(7)自动站观测风场和风廓线资料清楚显示地面辐合线、阵风锋、边界层扰动是对流系统生成和发展的主要触发机制;(8)自动站观测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展示了城市热岛在地面辐合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雷暴 中尺度对流系统 加密观测 融合分析 强对流天气
代刊 何立富 金荣花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6-36
2008-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