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体上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表面

本研究通过自组装技术在金属铜表面获得超疏水表面,将纯铜用硝酸清洗,然后侵入到预先水解的全氟辛基三氯甲硅烷的甲醇溶液中室温下反应,最后在130℃下加热。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光谱(EDX)和接触角测量等对超疏水表面的结构、形貌、表面元素组成与润湿等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水滴与反应后的铜表面的接触角达155.3°,接触角滞后为3°.SEM照片表明,反应后的表面均匀覆盖了许多规则的直径为1.5~3 μm的微球,且每个微球表面均匀的生长了一层直径为50 nm左右的粒子,微球和纳米粒子组成的这种特殊的分级结构和低表面能的有机结合使得铜表面具有超疏水性。
界面化学 疏水薄膜 接触角测量 光谱分析
刘红芹 徐文国 卢士香
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物理中心,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泉州
中文
459-460
2008-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