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大陆碰撞带同碰撞岩浆作用
与板块构造假说的发展几乎同时,地质学家就开始认识到,可以从化学成分角度来判别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岩.Chayes & Velde(1965)发表的用岩石的TiO2和MgO相关的函数来判别火山弧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的文章,可能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最早的尝试.但真正全面应用岩石的化学成分资料来分析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的J.A.Pearce与其合作者的先驱性工作开始的.之后的十年,针对火山岩尤其是玄武岩的研究进展最大.随后,逐渐认识到,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联系,例如,把Ⅰ-型花岗岩看成是科迪勒拉和造山后隆起构造背景的产物,而将S-型花岗岩看成是大陆碰撞的产物.本文通过研究表明:大陆碰撞包括三个阶段过程:(1)被动边缘的俯冲与大洋蛇绿岩仰冲于被动边缘上;(2)俯冲带上盘与安第斯型弧一道发生侵位;(3)陆内俯冲和高原的形成,其中,超高压变质作用代表了大陆碰撞作用的结束。按照这样的分析,同碰撞岩浆作用应该是与地壳加厚和陆内缩短同时的岩浆作用。为了说明同碰撞岩浆作用的特征,笔者选取了形成(侵位)时代与大陆碰撞和地壳加厚一致的几个典型火成岩的例子来加以讨论。
大陆碰撞带 碰撞岩浆 板块构造 化学成分 岩浆岩 火成岩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湖北 430074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14-216
200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