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铜陵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本区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侵入体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对本区含矿侵入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含矿侵入岩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和橄榄玄粗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显示Al2O3在15%~17%之间,MgO在0.90%~2.61%之间。多个样品的Sr含量在464×10-6~1229×10-6之间(平均889.28×10-6),Y的含量在10×10-6~18.31×10-6(平均16.49×10-6)。Sr/Y比值在30.89~109.64之间(平均54.72),Yb的含量较低,在0.55×10-6~2.43×10-6(平均1.43ppm),这些地球化学指标属于Adakite的特征。含矿侵入岩不是单一岩浆演化而是至少两个端元成分混合而成;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可能是本区含矿侵入岩形成的主要机制。推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浆岩及含铜矿体具有洋壳成分的加入与改造,所以岩浆岩的成分对应着洋壳型埃达克质岩石的构造和地球化学成因。其中的铁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也受制于自中-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自西南方向对中国南方大陆的斜向俯冲作用。
高钾钙碱性岩体 岩浆混合作用 地球化学 含矿岩体 多金属矿床
谢建成 杨晓勇 孙卫东 杜建国 许卫 杜小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矿产资源研究室,合肥 230026 安徽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肥 23000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500-502
2008-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