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对金川矿床的影响

金川现存赋矿岩体长约6500m,宽20~500余米,延深数百至千余米。岩体东西两端被第四系覆盖,中部出露地表,上部已遭剥蚀,揭去覆盖,岩体基岩面积约1.34km2。岩体走向NW50°,倾向SW,倾角50°~80°,岩体被NEE向压扭性断层错断,从西向东分为4段,依次编号为Ⅲ、Ⅰ、Ⅱ、Ⅳ4个矿区。金川矿床成矿模式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但有关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对金川矿床的影响却研究有限。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对于深入研究金川矿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金川矿体按照成因划分5种类型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对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对金川矿床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受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形成的矿石类型主要为接触交代型矿体的浸染状矿石和热液叠加型矿体的变海绵陨铁状矿石,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对金川矿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岩浆期后热液对矿体的交代叠加作用;②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对矿体中金属硫化物富集的控制作用。因此岩浆期后热液对金川矿床的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岩浆期 热液作用 金川矿床 成矿模式 金属硫化物

谢燮 李文渊 张照伟 高永宝 郭周平

长安大学资源学院,西安 710064

国内会议

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

北京

中文

104-105

2008-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