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敏感性研究
本文对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根据近年来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以及出台的一些公交政策,来分析实施前后客运量、出行分担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证明,从2000 年至2006 年,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增长60 公里)和公共汽电车的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设公共交通承担的绝对客运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对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总量来说,公共交通所分担的比例仅提高了4%。而且该分担比例的转移是以自行车分担比例大幅下降为代价的(下降了10%),同时,小汽车出行比例增长了9%。这组数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仅依靠公共交通的建设来增加公共交通承担客运总量的比例,效果不明显。但是, 2007年公共交通发生的巨大变化,公共交通承担出行比例增长了4%,小汽车出行比例仅提高了1%。除公共交通建设如地铁5 号线开通以外,交通政策(票价、票制调整)对公交客运量和分担比例的影响都是显著的。通过SP 调查方法选取一定样本量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三类人群、六项指标进行分层研究,得出每项指标对公共交通选择权重值,说明它们对各项改善公共交通政策的敏感性,最终给出居民对公交服务水平相关的哪类因素更加敏感,出台相应的措施将更加有效。
交通政策 交通方式 交通发展 公共交通 中心城区
郑瑞山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2008-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