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新技术与临床应用进展

脾动脉栓塞术由Maddison等于1973年首次报道用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接受治疗的患者术后脾脏缩小、外周血象迅速改善,但限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和术后处理经验不足,做全脾脏栓塞术后发生脾脓肿、急性胰腺炎、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5%-8%)。1979年Spigos等报道用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使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1985年Jonasson等报道了大组栓塞脾动脉的病例,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脾脏后随访1-8年,证实了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认为,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是一比较安全、有效的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用于治疗脾亢、无手术指征的脾损伤、门静脉高压症、脾动脉瘤、脾脏肿瘤、外科术前栓塞、某些血液性疾病等。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入技术治疗巨脾、脾亢的安全性和疗效,减轻术后坏死组织吸收反应、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阐述了脾动脉栓塞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探讨了脾动脉栓塞术的相关基础研究:对肝功能、免役机能的影响,阐述了血管内栓塞技术的改进以及栓塞材料的发展趋势。

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栓塞 介入疗法 栓塞材料

王茂强 程留芳 王志军 刘凤永 段峰 宋鹏

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 消化科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会议

西安

中文

167-170

2008-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