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水平的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D-LAC)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预测作用。 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9例严重感染患者分别于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三个阶段后第一天的血D-乳酸水平,将每个阶段测定的D-乳酸资料分为全身性感染组,严重全身性感染组和感染性休克组,并选择1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间的差异。另外根据患者是否最终发生感染性休克分为非休克发生组和非直接休克发生组,比较各组间血D-乳酸水平的差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身性感染组(4.20±0.59vs1.70±0.59,P=0.001),严重全身性感染组(4.52+2.16 vs 1.70±0.59,P=0.00)和感染性休克组(5.88±2.87vs1.70±0.59,P=0.00)三组的血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分别同全身性感染组和严重全身性感染组相比,感染性休克组(5.88±2.87 vs 4.20±0.59,P=0.02;5.88±2.87 vs4.52±2.16,P=0.05)的血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水平与相应的APACHEⅡ评分(P=0.889)和SOFA评分(P=0.866)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的血D-乳酸水平升高较未发生感染性休克者更为显著(5.57±2.37vs3.85±2.01,P=0.003)。 结论:(1)严重感染患者早期即存在肠粘膜通透性变化,但肠粘膜通透性变化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无关;(2)血D-乳酸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的指标。
感染性休克 血液学检测 乳酸水平
秦龙 刘大为
北京协和医院ICU 100730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32-237
2008-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