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出凝血功能的变化,通过对脓毒症患儿的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出凝血指标的检测,评价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儿的疗效。 方法:对在我院(2007.1~2008.1)ICU住院的1-14岁、诊断为脓毒症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并选择外科择期手术的非感染病人共20例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予以ICU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器官功能支持及保护),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于诊断当日予以低分子肝素10ug·Kg-1次-1,皮下注射,每6小时一次,连续5天:两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检测常规出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天、治疗第5天对患儿进行危重程度评分。 结果:两组脓毒症患儿治疗前D-Dimmer、TAT均高于正常值,PC、P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PC,P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肝素治疗组升高幅度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AT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肝素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2天,两组患儿危重评分均有升高,且肝素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46,P<0.05)。 结论:1.脓毒症患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凝血激活、抗凝能力下降和纤溶激活。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蛋白C、蛋白s可作为反应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可为选择应用抗凝治疗的时机提供参考。3.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改善脓毒症患儿的出凝血功能紊乱,进而促进临床情况的好转,且小剂量应用无明显出血的副作用。

儿童脓毒症 低分子肝素 临床治疗 疗效评价 出凝血功能

李颖 李杰

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

济南

中文

1102-1106

2008-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