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源性泡沫细胞形成机制的体外研究
目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是一个与代谢和炎症密切相关的复杂的慢性进展性病变。既往的临床病理研究提示在炎症和高脂血症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变为表达清道夫受体的巨噬细胞样细胞,并大量摄取脂蛋白进而转变为泡沫细胞,参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慢性进展一称为“肾小管源性泡沫细胞”。本研究构建了肾小管上皮源性泡沫细胞的体外模型,试图在体外单一细胞培养的条件下证实这一转化过程的存在,并对其形成机制及致病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采用IGF-1&OX-LDL,联合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通过油红O染色和细胞内胆固醇定量观察泡沫细胞的形成;通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CD68、CD11c、HLA-DR的表达;观察了这一转变伴随的前炎症因子分泌与吞噬功能获得;并对其中的分子信号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OX-LDL和IGF-1联合刺激能够诱导HK-2细胞表达巨噬细胞表型标志CD68(40.0±4.4%vs 0.1±0.1%,P<0.05)和典型的泡沫细胞形成,并且这一过程伴有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增高(30.5±1.71μg/mg蛋白vs 5.2±0.9μg/mg蛋白,P<0.05)。流式细胞分选证实这些泡沫化的细胞主要来源于CD68+细胞群。该转化过程还伴随着细胞CD11c和HLA-DR阳性表达率的增加(CD11c 35.6±3.4%vs 0.2±0.1%,P<0.05;13.1±1.7%vs 0.1±0.8%,P<0.05),吞噬细胞百分比的增加(76.4±4.4%vs 53.4±4.2%,P<0.05)及前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合成与分泌。IGF-I&OX-LDL.诱导的HK-2细胞CD68表达与细胞内蛋白激酶C(PKC)的快速活化相关,而PKC选择性阻断剂Calphostin C能够显著抑制这种肾小管上皮一巨噬细胞样转分化和泡沫细胞形成。 结论:氧化脂质负载和炎症因子二者联合作用能够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改变为巨噬细胞样细胞,进而摄取过量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过程依赖于PKC介导信号通路的活化。肾小管源性泡沫呈现显著的巨噬细胞样抗原提呈及致炎效应,其可能在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管间质损伤 泡沫细胞 分子信号机制 致炎效应 临床病理
孙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科 200127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762-766
2008-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