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患者肠道菌群生态结构及其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由于缺乏有效的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数量居高不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终治疗依赖于肝移植术。近年来,肝移植手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肝移植手术1年生存率在80%以上,5年生存率大于70%,移植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肝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阻碍了受体存活率及移植肝存活率的进一步提高。肝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包括急、慢性排异、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乙肝或丙肝复发、肿瘤复发、早期的细菌感染(术后1-2个月内)、中期(术后30-180天)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对骨髓抑制、高血糖、高血脂、骨质疏松症等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最终会导致慢性移植肝功能丧失(CGD)。显然,导致CGD的原因有很多,甚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CGD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 本文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肠道主要菌群的生态结构,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酶标法检测肠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 SIgA)及肿瘤坏死因子,IL-6等与内毒素相关的免疫指标,研究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肠道微生态变化与肠道局部及全身免疫功能的关系。
肝移植 肠道菌群 生态结构 免疫功能 分子生物学
吴仲文 鲁海峰 左键 盛吉芳 李兰娟 郑树森 梁廷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31000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
国内会议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第四届中美临床微生物研讨会
杭州
中文
228-332
2008-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