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研究

目的:对来自高发区筛查及门诊检出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内镜微创治疗.分析治疗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探讨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方法:选取来自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查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病灶数108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内镜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对前述病变进行治疗,统计分析病变位点分布、治疗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等情况。 结果:1.全部病变中80灶主要分布在贲门脊根部(即12点至3点位),占74.1%(80/108);28灶分布于其他位点,占25.9%(28/108),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1)。2.EMR组48例50灶,单次内镜治疗43灶一次完全切除,5灶分两次切除,1灶分3次。1灶分4次切除;其中2灶术中残余病变给予APC烧灼治疗,5灶于术后2~24个月再行EMR或APC治疗治愈,2灶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浸润癌追加手术治疗,内镜治疗成功率96%(48/50)。3.EMR治疗前后病理:4灶中度不典增生术后1灶被诊断为粘膜内癌;36灶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3灶被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3灶被诊断为粘膜内癌,1灶被诊断为早期浸润癌;10灶粘膜内癌术后4灶诊断为莺度不典型增生,1灶诊断为早期浸润癌。4.APC组贲门病变分别给予1~8次治疗,粘膜内癌平均治疗次数2.5次,灶(15/6),其中1灶首次治疗后1年病理诊断为早期浸润癌给予追加手术治疗,治疗成功率为83.3%(5/6);癌前病变平均治疗次数1.8次/灶(94/52),治疗成功率为100%(52/52)。5.并发症:EMR组2灶合并出血,发生率为4.0%(2/50);APC组1灶出血,发生率1.7%(1/58)。全部病例均无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6.随访生存率情况。EMR组三年生存率为100%。五年生存率为92.3%;APC组五年生存率为100%。 结论:1.早期赍门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分布在贲门12点至3点位,与其他点位分布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筛查中对该部位的精细观察和活检,可能提高早期贵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将随诊6个月以上内镜表现无好转且两次病理诊断无变化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纳入治疗范围,可有效避免治疗不足情况的发生。3.充分而准确的粘膜下注药,是内镜微创治疗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EMR和/或APC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随访术后五年生存率高,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可在高发区推广应用。

早期贲门癌 癌前病变 内镜粘膜切除术 氩离子凝固术 适应证 并发症

张立玮 王士杰 于卫芳 吴明利 郭晓青 李英赛 王顺平 牛巍巍 袁丽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镜科 石家庄 050011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石家庄

中文

383-390

2008-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