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草菌丝提取物抗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虫草菌丝提取物(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肝硬化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的机制。 方法:采用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3d、2周、4周作为观察时相点;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窦壁CD44、Ⅷ因子相关抗原(vWF)、Ⅳ型胶原(ColⅣ),酶谱法测定MMP-2和MMP-9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造模同时给予CME10mlkg-1灌胃,每日1次,共4周。 结果:DMN造模后第3d,MMP-2、MMP-9活性显著增加,肝窦壁ColⅣ沉积显著减少、CD44.染色减弱、vWF阳性染色明显增强,SECs窗孔减少,血清HA含量显著升高(P<0.05),4周时可见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CME早期(3d,2周)能够显著降低MMP-2、MMP-9活性(P<0.05),肝窦内皮(SECs)失窗孔和SECs下基底膜形成减轻;CME灌胃2、4周后,大鼠血清HA水平下降(P<0.05),肝窦壁CD44表达增强、vWF阳性染色减弱(P<0.05),SECs窗孔增多,SECs基底膜形成减轻。 结论:早期MMP-9、MMP-2活性升高,降解肝窦内皮细胞下正常分布的ColⅣ,是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的重要因素;CME早期通过降低MMP-2、MMP-9活性,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启动:CME能够减轻DMN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和表型改变,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
二甲基亚硝胺 肝窦毛细血管化 虫草菌丝提取物 肝窦内皮细胞 肝硬化 作用机制
王宪波 刘平 唐志鹏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上海 201203
国内会议
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
北京
中文
266-271
200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