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1831例宋内志贺氏菌流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16年来分离的1831例宋内志贺氏菌的流行变化趋势及耐药情况,探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意义,以及宋内志贺菌多重耐药的机制。 方法:采用K-B法检测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等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43株多重耐药菌用纸片法确认试验检测ESBLs酶,用改良三维试验分别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和Ampc酶。 结果:宋内志贺氏菌男女患者比例1.28:1,高发季节为7.8.9三个月,占所有阳性菌的83.23%,发病年龄以青少年为主。1-20岁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1%。药敏试验中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的耐药率分别达到87.7%,33.7%、23.0%、9.5%。43株多重耐药菌均为UESBL。 结论:把抗生素按年限分两组,根据统计学分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耐药率比较P值<0.05,耐药率在分组的几年间都有上升的趋势。在同类抗生素耐药率比较中,头孢类药物耐药率有统计学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得出耐药率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而喹诺酮类药物4种药物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推断临床疗效是一致的。宋内志贺菌的多重耐药主要以产ESBLS引起。43株菌中,以耐头孢噻肟为主,推测可能是由CTX-M型基因耐药引起。

B内酰胺酶 耐药机制 抗生素 多重耐药菌 宋内志贺氏菌 药敏分析

鲍春梅

解放军302医院临检中心 北京 100039

国内会议

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

北京

中文

160-164

200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