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冠胶囊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通冠胶囊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n=12):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组、心肌缺血后适应组(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IPC),以及通冠胶囊0.25g/kg(low dose,LD)、0.5g/kg(moderatedose,MD)、1g/kg(high dose,HD)三个组。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组、心肌缺血后适应组(ischemiapostconditioning,IPC),以及通冠胶囊0.25g/kg(10w dose,LD)、0.5g/kg(moderate dose,MD)、1g/kg(1aigh dose,HD)三个组。通冠胶囊各组在结扎冠脉后灌胃。NBT(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溶液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术后经颈动脉采血2ml,测定CK-MB含量;取心尖部分的心肌组织,测定MDA含量及SOD活性测定(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与黄嘌呤氧化酶法)。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及BAX蛋白表达。 结果:1.I/R组、IPC组、LD组、MD组及HD组心肌细胞受到明显损伤,与SO组比较血清CK水平明显增高(均P<0.01);IPC组及HD组血清CK较I/R组明显降低(P<0.01);LD组及MD组血清CK较I/R组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IPC组及HD组血清CK较LD及MD组明显降低(P<0.05);MD组与LD组与相比较血清CK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SO组相比较,各组的梗死范围均明显增加(P<0.01),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其中,与I/R相比较,IPC组与通冠胶囊HD组均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范围(P<0.01),且二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通冠胶囊LD组与MD组虽可见到心肌梗死范围下降趋势,但与I/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二者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3.SO组仅个别细胞凋亡;I/R组凋亡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加,通冠胶囊LD组凋亡的心肌细胞数量也较多,呈弥漫分布;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的心肌细胞数减少,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细胞呈散在分布;与IR组相比,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细胞数减少,差异性显著(P<0.05),IPC组、通冠胶囊MD组、HD组凋亡细胞数减少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JP>0.05)。4.与SO组相比较,其余各组BCL-2及BAX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PC组、MD组及HD组BCL-2蛋白表达均高于IR组(P<0.01);IPC组BAX蛋白表达低于IR组(P<0.01);LD组、MD组、HD组与IR组之间BAX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通冠胶囊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可通过降低局部氧自由基,升高BCL-2蛋白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实现。
通冠胶囊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张军 张敏州 温春瑜 杨澄 张俭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120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99-200
2008-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