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分类问题的研究
目的:探讨形态标记、系统生物学、分子标记等现代技术共同应用于植物分类的可行性,实践上为雷公藤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雷公藤属植物花、果、叶片等经典植物分类学形态标记,生物学特性,分子标记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结果:雷公藤个体之间植物学形态的存在明显变异,但这种变异存在连续性、遗传性和地理区域性,雷公藤种源群体主要活性成分、RAPD与植物学形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形态特征、生物特性和地理分布,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应划分为同一物种的 2 个类型,即雷公藤(原变型)form.wilforldii与昆明山海棠form.hypoglaucumSi.et Guo.form.nov,分布于浙江和福建等海拔300~500m以上的种质,为雷公藤种内的一个新变形,即中间型雷公藤form.media Si.et Guo.form.nov。 结论:APD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雷公藤 形态标记 分子标记 生物特性 植物分类 昆明山海棠 系统生物学
斯金平 阮秀春 郭宝林 黄文华
浙江林学院 天然药物研发中心,浙江 临安311300 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丽水323000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
国内会议
福建泰宁
中文
97-102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