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唐代中医淋病内服方的发展及组方特点

中医淋病,是一类古老的疾病,以排尿困难及尿液异常为主要症状。根据尿液异常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血淋、石淋、膏淋等。针对淋病的内服治法,最早的记载出现于《五十二病方》。但由于年代久远,其组方的方法和意义很难确考。淋病内服方发展到东汉,其组方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武威汉代医简》治诸痒方中补益药物的使用。魏晋之后随着本草学的发展,治法原则在组方中的体现,以及淋病分类对用方的影响,淋病内服方在组方方面有了初步的突破。尤其到了唐代,随着单方用药的发展、治则治法在方剂中的应用以及受藏府理论、疾病理论影响等原因,淋病内服方在组方上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这一时期淋病内服方的组方受医学理论和疾病理论的影响较大。以上这些因素最终使唐代淋病内服方在组方变化方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

唐代医简 中医淋病史 中医内服方 通利清热 五十二病方

胡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国内会议

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

南宁

中文

168-172

200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