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条件

沁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研究认为,控制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最重要的因素是燕山期以后的构造分异,即自中、新生代以来,华北板块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而发生陆内造山.这时华北大盆地内部分异,形成一系列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的盆地-山脉或盆-岭构造单元,导致不同的构造单元煤层气保存条件的变化.沁水盆地属于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克拉通内断陷盆地,但它既有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也有别于太行山以东石炭系-二叠系被后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沁水盆地构造变形较弱,而深部岩浆一热事件明显,也应属于较高变质、较弱变形的储气类型,与华北板块南缘的淮南煤田构造变形较强而岩浆一热事件不明显有较大差别.

盆地构造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煤层气 成藏条件 储气类型

琚宜文 侯泉林 范俊佳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国内会议

2008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贵阳

中文

77-78

2008-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