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肝撞击伤后气腹对小肠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撞击伤后气腹状态下小肠血流量的变化及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建立肝撞击伤动物模型,按从股动脉抽血量的不同(6、12-mL/kg)以及气腹压力的不同(5、10、1.5mmHg)将其随机分为6组(Ⅰ-Ⅵ)。采用彩色微球法检测气腹前、气腹30分钟、气腹2小时以及撤去气腹后30分钟共4个时相点的小肠血流量的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取空肠作病理检查。 结果:当失血量达6ml/kg,在气腹压力达5mmHg时,气腹2小时的小肠血流量较气腹前呈明显下降;失血量达6ml/kg,气腹压力达10mmHg,在气腹2小时以及撤去气腹后30分钟的小肠血流量呈显著下降(P<0.05);失血量达6ml/kg和12ml/kg,气腹压力在10mmHg时,虽然气腹30分钟小肠血流量无显著下降(P>0.05),但前者小肠血流量在气腹2小时时则显著下降(P<0.05),撤去气腹后小肠血流量逐渐恢复。 而失血量达6ml/kg和12 ml/kg,气腹压力达15mintIg时,小肠血流量在气腹30分钟即显著下降(P<0.05)。当失血量相同,不同的气腹压力下小肠血流量在气腹30分钟时均无显著差别(P>0.05)。小肠组织病理学显示,小肠黏膜组织问质水肿明显,固有层、黏膜下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内也可见部分炎性细胞,并伴有上皮脱落。 结论:肝撞击伤后气腹状态下小肠血流量的变化受失血量、气腹压力以及气腹持续时间三因素的影响较大。小肠血流量减少均导致各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学改变。

肝损伤 气腹压力 小肠血流量 腹腔镜 组织病理学

赵松 张连阳 李勇 麻晓林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重庆400042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经验交流会

宜昌

中文

212-215

2008-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