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环境是原位保存大型土遗址的重要手段——杭州良渚塘山遗址调查报告
本文调查了新石器时代的夯土建筑——良渚塘山遗址,对相距约500米的二处保存状况具有明显差异的断口进行了考察.通过对二处断口的建造工艺、环境条件、地面状况、地下水位、植被情况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导致其保存状况明显差异的影响因素.发现位置①的保存状况明显优于位置②的原因是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了降雨量、地下水位、断面朝向、断面坡度之外,附近的建筑物、植被以及排水系统等都有重要影响.对于南方潮湿多雨区域的大型土质建筑遗址,尽管难以人为改变地下水位.也不便搭建遮雨棚盖,通过断面状况对比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适当改善植被覆盖、调节通风和光照,以及修建排水系统等可以明显缓解古代夯土建筑的破坏速度,改善环境应该是原位保存夯土建筑的重要措施.
夯土建筑 土遗址 保存状况 光照 植被 含水量
周环 张秉坚 王旭东 李最雄
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7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敦煌,736200
国内会议
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研讨会
甘肃敦煌
中文
83-88
2008-09-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