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DNA到蛋白——肝豆状核变性研究15年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与铜代谢障碍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肝肾损害、锥体外系症状并出现角膜K-F环。致病基因于1993年被克隆,为ATP7B基因。由于基因突变造成蛋白功能改变,使得铜与铜蓝蛋白前体的结合能力下降,导致铜从肝脏经胆管分泌到胆汁的量减少,铜大量蓄积于肝脏、脑基底节、肾脏和角膜,出现相应的症状。本病无法根治,尽管驱铜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未及早获得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残率及病死率仍很高,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论述了基于基因组DNA的研究以及蛋白研究。

DNA 蛋白蛋白 肝豆状核变性 铜代谢障碍

吴志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福州 350005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神经遗传病学术进展学习班暨学术交流会

厦门

中文

17-18

2007-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