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感染循环的初步研究
淋巴囊肿病是近几年养殖牙鲆(cultured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bvaceus)感染较多的一种病毒病,由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itis disease virus,LCDV)引起。将LCDV接种牙鲆永生性鳃细胞系,然后对接毒后不同时间的培养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培养细胞在接种病毒后10 h到24h之间,细胞内的病毒数目呈增加趋势。一代2 h的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没有病变,细胞内末观察到病毒粒子,可观察到大量病毒正在吸附及便入培养细胞,病毒形态规则,大小在180~220nm之间。一代6 h的细胞形态仍然正常,细胞器没有明显病变,病毒大都在侵入细胞,在细胞质内可见形态典型的病毒柱子,表明有些病毒己侵入细胞,胞质内病毒柱子大小也在180~220nm之间,与细胞外病毒大小没有明显差别。一代10 h的细胞内开始出现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的大量复制和释放导致宿主细胞出现显著的病理变化,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网池扩张。一代24 h的细胞内病毒数目很多,大多数病毒正在释放。一代14 d病毒的形态开始改变,为非典型的二十面体。
淋巴囊肿病毒 细胞培养 养殖牙鲆 病毒病 病理机制
马广勇 吕宏旭 林晓婷 郑中 汪岷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国内会议
浙江舟山
中文
197-204
2003-07-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