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1940年由Cloward医生提出并逐渐普及,后来,该技术又作了改进,其优点在于:1)通过后路进行充分减压;2)提供脊柱前柱的载荷分担;3)在融合的同时保留椎间隙高度。尽管PLIF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讲是一个理想的融合技术,但其融合的成功率文献报道很不相同。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植骨块的下陷引起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而导致椎间隙的塌陷、脊柱的畸形和融合的失败等。最近几年,在PLIF手术中使用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较为普遍,其目的是防止植骨块的下陷并提高融合率。但是,目前没有对PLIF手术中伴有或不伴有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的病人椎间隙高度的差异进行研究的报道。本研究是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在PLIF手术中是否使用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植骨块的下陷和骨折,以评价PLIF手术中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的效果。

脊柱畸形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 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 植骨块下陷 外科治疗

海涌 谭荣 邵水霖 陈晓明 马华松 邹德威 高音

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 北京 100101

国内会议

2003年全国脊柱外科新进展暨第四届全国骨科康复护理研讨会

银川

中文

51-53

2003-08-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