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沟通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本文对非语言沟通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介绍。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符号标志、色彩、绘画、音乐、舞蹈、图像和装饰等来表达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向。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其实根据Kramer的话计,在沟通中非语言信息占了94%,而人类学家Ray Birdwhistell的估计也有65%。显然,如果单纯重视语言沟通,将无法保证沟通的全面性和正确性。McNeill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如果只是对话语倾听会丢失75%的意义。
艾滋病预防 卫生宣传 健康教育 非言语沟通
张少华 田勇 肖征
山东省健康教育所,山东 济南 250014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63-265
2008-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