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冬季北京交通源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及所致大鼠肺毒性反应研究

目的:探讨冬季北京市交通来源的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和所致肺毒性反应,以及不同粒径和不同采样点间颗粒物毒性效应差异,为城市大气颗粒物的防治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和电子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分析交通源颗粒物的多环芳烃和颗粒物元素浓度及富集因子。另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门口PM25组,门口PM10)组,暖房PM25组,暖房PM10组,以7.5mg/kg的剂量进行气管滴注法染毒14d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检测肺组织氧化损伤、病理改变、免疫损伤和细胞DNA损伤。 结果:门口监测点PMlO和PM2.5中富集因子大于10的元素主要有As、Cd、Cu、Zn、S和Pb。采集两个地点的颗粒物均检出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其中门口和暖房组PM1O中苯并”a”芘浓度是我国环境二级标准的3.48和2.86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O.05),并且采样点PM2.5组与PM1O组相比较与不同地点的PM 2.5组间或PM 1O组间比较,浓度均显著升高(P<O.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O.05),其中暖房的PM2.5组与PM10组相比较,显著降低(P<O.05)。BALF中的总蛋白含量(TP)各实验组(除暖房PM2.5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O.05),其中不同采样点PM2.5组间,相差显著(P<O.05)。彗星实验的拖尾长度,Oliver尾矩和头部DNA含量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损伤程度显著(P<O.05)。以Oliver尾矩为指标,相同采样点的PM2.5组与PM10组间相比较,损伤程度显著(P<O.05);以拖尾长度为指标,暖房的PM2.5组与PM1O组相比较,损伤程度显著(P<O.05),不同采样点PM10组间相比较,损伤程度显著(P<0.05)。肺组织匀浆液中TNF-α浓度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O.05),并且门口的PM2.5组较:PM10组浓度升高显著(P<0.05);IL-1和IL-6浓度不同采样点的PM2.5组较对照组浓度升高显著(P<O.05),并且IL.6浓度同一采样点PM2.5较PMl0组浓度升高显著(P<0.05)。病理切片显示各实验组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且随颗粒物粒径的减小,炎症程度增加。 结论:采集的冬季北京交通源大气颗粒物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大鼠肺组织产生明显的毒性效应,其中细颗粒物所致肺毒性效应要大于可吸入颗粒物,交通路口所采集的颗粒物所致肺损伤效应大于远离交通源颗粒物。

交通源颗粒物 大气污染 多环芳烃 肺毒性反应 氧化损伤 免疫损伤 大气监测

张伟 袭著革 王玮 陈建华 张华山 杨丹凤 孙欣 刘焕亮 林本成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北京

国内会议

2007全国环境卫生学术研讨会

江苏徐州

中文

241-249

2007-1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