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经导管介入治疗4岁小儿大型膜周室间隔缺损一例

该患儿年龄小,4岁,体重轻,14kg,而VSD较大,直径8mm,此种病例成功封堵国内报道少见。按常规一般选择比VSD大1-2mm的封堵器,但该患儿首先选用12 mm封堵器,释放后封堵器立即脱落,换用比VSD大8mm,大小为“16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其原因考虑VSD形状不规则,最大直径可能大于8mm。该患儿VSD为膜周融合型,由膜部向小梁部延伸,虽然VSD较大,但由于VSD远离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距离均大于5mm,位置较好,所以得以成功封堵。患儿封堵术后2^-3天,出现头痛,应用低分子右旋糖昔后,头痛消失,考虑大型封堵器易产生小血栓,引起栓塞,故应考虑尽早应用抗凝剂,预防栓塞。膜周部VSD后下缘即是房室束及其分支行走通过之处,且年幼儿心肌纤维发育相对薄弱,房室束发育纤细,VSD封堵后心肌受挤压、摩擦后组织容易水肿,容易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传导阻滞Czl。该患儿封堵器大,年龄小,为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术后常规给予激素治疗6天,随访1个月无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

膜周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介入治疗 封堵器 抗凝剂 激素治疗

周广玉 牟志玲 王文磊 初清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科,264000

国内会议

首届西部胸腔微创外科手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167

2007-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