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农民工的人格资源与贫困归因

目的:探索农民工应对生活逆境的人格资源与贫困归因的关联模型,并更好的理解中国的贫困问题,挖掘出容忍制度不公的因素,努力寻求可能的人格干预方案。方法:采用中国大陆版贫困归因问卷(CMPA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CPAI-2的内控-外控和节俭-奢侈分量表、韧性量表和NEO-PI尽责分量表对398名男性农民工进行施测,有效被试301名。结果:①人格量表得分:农民工被试群体的积极应对方式高于全国常模(M=1.92±0.45)、消极应对方式低于全国常模(M=1.46±O.66),勤奋(内控)和节俭得分也高于全国常模(M1=5.53±2.17,M2=7.48±1.77),韧性得分很高(3.59±0.48),尽责得分较低(M=2.48±0.57)②贫困归因量表得分:负担命运(M=3.25±0.90),制度不公(M=3.45±1.03),科教素养(M=3.72±0.78),个人家庭(M=3.03±1.04),地理环境(M=3.07±0.97)。③相关分析:积极应对方式与科教素养、个人家庭因子显着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负担命运因子显着正相关;内控与负担命运因子显着负相关(或者外控与负担命运因子显着正相关),节俭与负担命运、地理环境因子显着正相关,韧性、尽责人格与科教素养因子显着正相关。各人格变量与制度不公因子的相关均不显着。讨论:本研究发现了农民工的一些虽不稳定但属积极健康的人格资源(如积极应对,韧性、尽责),它们促进农民工对贫困现状作了高的科教素养归因,但是却一致存在容忍制度不公的倾向。

农民工 人格资源 贫困归因 生活逆境

吴胜涛 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49

国内会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南昌

中文

79-83

2007-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